编者按:“改革长风起,海医破浪行”。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全职引进中科院院士陈国强担任www.56.net校长,开启了海南医科大学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掀起了一场热辣滚烫、史无前例的办学理念革新和守正创新改革”。今天出版的《海南日报》头版对学校自去年9月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从普通老师、科研人员和海医学子的视角来看待改革,感受改革,支撑改革。现转发于此,与广大海医师生共同回顾这一年来的改革进程,敬往思来,砥砺前行。
到病房查房和换药,在手术室递剪刀和纱布,去ICU监护重症病人、下医嘱……9月21日8时,海南医科大学(原www.56.net,以下简称海医)附属海南医院(www.56.net)神经外科办公室里,规培生王凤书脱下白大褂,结束了一昼夜的辛苦工作。
“穿上象征着纯洁、仁爱和奉献的白袍,就代表着你们成为新一代医学人……”今年开学典礼白袍相授仪式上校领导的叮嘱,依然回荡在王凤书耳边。
今年研究生考试中,王凤书取得了383分的好成绩。然而,放弃进入一众名校的机会,拥抱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硕,王凤书的选择让身边人有些意外。
2024年,海医在国家线的基础上,首次自主划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分数线,录取分数和生源学校质量较往年均得到显著提升,吸引了诸多像王凤书一样的优质生源;同样的,该校面向18个省份的高考平均分数线上涨,其中在海南省,临床医学类及预防医学等专业上涨25分……
吸引力缘何提升?答案就在一年来学校推出的系列改革中。
2023年9月15日,海医迎来建校史上首位院士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他曾执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十年,推动该医学院走在全国前列,被称为充满情怀的实干型医学教育家。随着陈国强的到来,海医掀起了一场热辣滚烫、史无前例的办学理念革新和守正创新改革。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海医党委书记赵建农说,一年来,海医以“破天荒”的精神气魄,修订或制定了77项制度,重塑发展格局,书写了学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海南医科大学校园景色
先立后破:教风学风作风焕然一新
从白纹伊蚊提取DNA,使用PCR技术检测其是否感染沃尔巴克氏体……9月16日22时许,夜幕低垂,海医实验室里,连续做了5个多小时实验的大三学生王双雀和符传婷有些疲倦,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每个微小的变化,都意味着实验离成功更近一步。
此刻,学校图书馆亦灯火通明,自习室里座无虚席、十分安静,沙沙的翻书声和写字声此起彼伏。
良好学风的形成,得益于一年来海医推出的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推动海医的发展,必须结合海医实际,察真情,真破题,讲真话,真谋策。”陈国强到任伊始,便紧锣密鼓对海医展开调研,经常独自一人悄悄走进教室、实验室,深入学生宿舍、食堂走访。
深入调研后,他在一次校内会议上直言不讳指出学校师生普遍存在的五大陋习——守旧、趋差、冷漠、散漫、随性。
“唯有改变,方能‘破天荒’!”陈国强表示。
随后,从修改《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开始,海医掀起改革大潮。
同年11月,海医成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经过学生访谈、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发现诸多问题。
直面沉疴,快速行动!学校开展了教育教学全过程改革,包括招生、专业、课程、考核、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教师发展等方方面面。
——整学风,让学生“学思有道,习以成风”。
严格课程过程性考核管理,实行“双及格”成绩管理。针对以往过程考核较松的情况,提升终结性考核达标线及成绩占比。
——整教风,让教师“回归教学,静心育人”。
修订教学事故、差错认定与处置规定,将教学全过程纳入管理,严肃教学纪律,让“迟到一分钟也是教学事故”的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教育教学产出质量不高、教师超课时严重,大刀阔斧缩减“水课”。五年制专业从3888总学时缩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总学时缩至2573学时,平均缩减分别达14%、18%。
“既要有量化目标,又不能唯指标论而一刀切。”在陈国强的引导下,海医在缩减“水课”的同时,合理增加真正有需求的好课,进一步优化课时分配、优化课程结构。
先立后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改革行动,学校学风、教风焕然一新。
“以前过程性考核占比高,通过翻转课堂、完成作业和小组讨论就可得分,期末考试40分即合格,考前一个月突击复习,就可轻松过关。”海医大三学生卢彦沄说,改革后,容易“划水”的过程性考核占比降至最高30%,期末考核占比相应提高,达标线也增至60分,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学习。
学风的转变也得益于学校奖助学政策不断完善。今年开学典礼上,海医宣布设立“强国奖学金”和“强华奖学金”,93名海医学子成为首批获奖者。其中,“强华奖学金”由陈国强及其夫人一起捐赠设立,用于奖励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海医优秀本科生。
另外,从今年9月起,海医提高研究生奖助额度,硕士生增至2000元-2500元/月、博士生增至3000元-4000元/月。“奖助学金增多,让大家可以心无旁骛做知识、踏踏实实做科研。”海医2022级学硕三班外科学专业学生刘泽宇表示。
“老师上课更有激情了,学生听讲也更认真了。”课程改革后,海医教师张苑怡发现,课变少了,课堂却变“活”了。“老师们有了更多精力‘磨课’,努力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她说,科研需要连续性思维和状态转换,很难在碎片时间完成,现在晚上和周末的课基本取消了,老师们有更多时间走进实验室,潜心科研,反哺教学。
——整作风,扶正“躺平”“侧卧”者。
合并或取消7个部门,转设4个部门,10人不再担任领导职务……针对学校行政效力和服务意识不强、部门职责不清、“躺平”“侧卧”者多等问题,海医通过机构改革增强行政效能,全面理顺职责关系。
“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往前赶。”海医教师唐天乐说,“见贤思齐,追求卓越”已成为海医人共同的理念。
海南医科大学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ICAC)开展实验教学
推陈出新:制度创新引领“比学赶超”
“改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有人开心、有人不开心,而改革的基本逻辑是要提升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的人的积极性。”改革大潮掀起之时,陈国强便意识到,这注定是一次乘风破浪的艰难之旅。
职称制度改革的急风骤雨比预料来得更快——
2023年,海医教师们参加职称评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强叔来了,评审条件肯定会大幅提高。”大家都希翼抓住旧条件下的最后一次评审机会。
然而,“末班车”刚刚启动就来到分岔路口。
一些人坚决维护旧制度,另一些人则呼吁调整。争议越来越大,学校人事处收到的建议和投诉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致信陈国强,希翼他主持公道。
“遵守制度,严肃纪律,确保公平。”陈国强毫不含糊地给出态度。
时间紧迫,如何破题?“经过广泛讨论,大家决定采用旧制度、新办法。”海医人事处处长郭宇先容,学校组建了由100多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库,随机抽取50位专家到评审现场,2次随机抽签。最终,由25名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在中断通讯、封闭管理的情况下施行“大评委”制打分、评审。
结果出炉:54人申报,9人通过初审,仅5人通过终审!面对创历史新低的通过率,却无人提出异议。“之前的评审以学校内部专家为主,讲人情、托关系的情况难以避免。新做法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公平,所以大家心服口服。”郭宇说。
非常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经过充分调研、讨论、酝酿,海医9个关于职称改革的文件于近期相继出炉。老师们发现,新制度有多方面的突破,比如,控制高级职称职数比例,打破过去“逢报必评、逢晋必聘”的做法;减少教学课时要求,提高科研业绩“杠杠”,开展分类评审,分类施策,不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建立协同化“四共一随机”评审策略,删除了督导组的主观评价意见作为评审依据,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等。
与此同时,绩效改革之路同样阻力重重。
重新分配,如何确保公平?如果课程几乎全被砍掉,潜心投身科研人员的利益如何保障?怎么避免领导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徇私?种种问题层出不穷。
“只有将‘屁股挪开座位’,制定的方案才会让人信服。”陈国强说,要打破“屁股决定脑袋”的局限,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真正科学、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调研、商讨、论证……答案渐渐清晰。今年4月,学校和各二级单位的绩效改革方案纷纷出炉。4月16日,各二级单位与分管校领导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并将责任层层压实。
靴子落地,老师们的顾虑一一消除——“吃大锅饭”的一般性绩效一律取消,全部改为“按劳分配”的奖励性绩效;科研业绩奖励单列,不占用绩效总量;中层干部的绩效由学校根据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统一考核发放,不占用二级单位绩效,且所有绩效打破平均主义,突出部门和个人工作业绩考核。
改革后,唐天乐的工资单上,仅课时费每年将减少2万余元。全程参与绩效改革方案制定的他却对此没有怨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公平公正!”唐天乐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年底收入会追平以往,甚至有所增长。
“分类分级管理,突出目标绩效任务考核。”海医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室主任贾彬拿起桌上写有他签名的目标责任状说,从校领导到二级单位领导,再到普通老师,人人都有年度任务,年底交卷考核,按成绩领绩效工资。
“我今年要完成7项任务,第六项还没完成。”贾彬表示,大家会时不时拿出目标责任状看看,激励自己不断向前。如今,即便离开打卡、坐班等制度的约束,全校上下也已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筑巢引凤:打造科创和人才高地
“由教学型医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转变,关键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陈国强先容,海医立足世界前沿、国家所需、海医所能、师生所盼,正在加快构筑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
该校以海南省医学科学院、部委级重点实验室为主线,统筹国际衰老和肿瘤中心(ICAC)、科学实验中心和各家附属医院形成科研条线,全面推进科研大平台建设。
为推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加快运行,陈国强到任后一周内,即签订租房协议。今年5月,医科院硬件建设基本完成,相关配套制度也随之出炉。目前,医科院已完成相对独立实体化运行。与此同时,学校改造综合楼为研究基地。
“医科院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建设蛋白质组、代谢组、功能影像、药物筛选和动科部等共享平台。”海医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处处长郭峻莉表示,通过搭平台,持续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并以此形成虹吸效应,将医科院打造成海南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层次学科管理人才孵化地。
筑巢引凤来,虹吸效应开始显现:一年来,海医共引进人才40人,含B类人才4人、C类人才5人、D类(含拔尖)人才20人。诸多国家级人才不断来校考察,“聚四方英才”的态势正在形成。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献文接受了海医抛来的橄榄枝。“海医很快为我搭建了科研平台,规模超出预期。”杨献文在深海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真菌研究上颇有建树,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学术影响,他期待未来有更多突破。
过去一年里,在陈国强等校领导的强力带动下,海医实现了多个“破天荒”——今年6月正式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点从过去的“独苗”增至5个,硕士点增至15个;突破性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另3项区域重点项目也在准备答辩中;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推动“候鸟人群健康与疾病队列研究”专项正在谋划中……
“这一年最值得我欣慰的是,海医人的精气神得到大幅度提升,海医人的自信心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强。”陈国强对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说。
改革永远在路上!海医五年发展蓝图已绘就:热带医学特色更加突出,新增2个-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3个-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二级学院全覆盖,推进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直属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榜单中进入前100名……
“医学教育,一肩挑两义,既承担教育强省的责任,更承担健康强岛的义务。”陈国强说,他将继续以“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的勇气和智慧,和海医师生一起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